查看原文
其他

相信“生活要有另外一种样子”, 这对夫妻历时两年为三代人打造了个300平米花园

可一敏 小花生网 2021-02-21

橘子:周末好,又到咱们的“美好生活”专栏时间。今天,和大家分享一个看得我羡慕得直流“口水”的故事。你说,生活,怎么可以这样美好?

说起来,这也是一个 “换个地方、换种人生” 的故事。

这样的故事,前段时间咱们还看过一个。

一对魔都白领夫妻,蛙哥和蛙嫂和他们的孩子,跑到新西兰换了种活法。他们从2012年开始准备,到16年卖掉上海的房子,带着老人和孩子,买下新西兰一座偏僻山谷里的农庄,做起了真正的农夫…

许多人奋斗一生,只为追求财务自由,而在蛙哥眼里,他移民新西兰,却是为了追求人生自由。蛙哥说,他们想实践一种 "有机" …


"有氧" ...


"有趣" 的生活方式 ... 


这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?蛙哥表示:“那种脚踏实地,我这个魔都孩子从未体验过”……

作为一个在魔都长大的石库门孩子 
我对土地一直是无感的  
等长大后踏上社会 
对土地的概念 
也就化为房价每平方多少万 
那个逐年爆涨的抽象数字 
唯有此刻  站在南半球这片洒过自己汗水 
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上 
才真实感受到它的存在
……
然而,这份对土地的尊敬
在滚滚红尘中哪有那么容易实现
那些高楼大厦如虚幻泡影
...
像我这样的处女座
蛙嫂总说我有精神洁癖
既然有些票不能用手来选 
我们就用脚来投嘛
有些理想这里不能实现 
那就挪个地方去追梦呗
理想主义者的一时冲动
说不定却是最正确的抉择
——摘自牛蛙家的公号“夏尔风之谷”

 “换个地方、换种人生” ,咱们都有这个梦想。不过这个新西兰版本,难度有点高。

今天,咱们花友的这个故事,在我看来,同样美好,不过可行性好像增加了不少(相比之下)。花友@可一敏夫一家三口在成都生活,他们想办法在城郊营造了一个300平米的“世外桃源” ...

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跟着作者极有人情味的讲述,我么一起来看看吧…

感谢,@可一敏

本文由花友@可一敏发布在小花生写作计划

-1-
生活要有另外一种样子…

我和老公是四川人,在成都工作,回老家绵阳乡下大概车程两个半小时,算是蛮近的。

我俩是高中同学,都喜欢自驾旅行,到处看看。还没生孩子的时候,两个人基本每个月都会自驾出去一次。


最长最远的一次自驾旅行是去西藏,川藏线进,青藏线出,一共20天。有了孩子,我们也经常开车在城市周边景点逛,国庆的时候会走远一点。


大多时候我们会选择去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,所到之处是森林、草原、湖泊、大海、沙漠…

是的,我们喜欢大自然多过城市。


过去几年,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,我们一直待在成都,直到两年前我爸退休,生活开始发生变化…

一方面,父母的老年生活怎么安顿成了问题,他们总想在老家做点儿什么,另一方面我一直有个自然田园梦,孩子受我们的影响也很爱亲近大自然。

于是,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了:改造老家300平米的农田吧!


先说说我的田园梦,我是个园艺爱好者、植物爱好者,10年前看到了一个庄园打造的帖子,我就开始“做梦”了。之后和老公读《周末田舍生活》,看电影《小森林》,我们觉得生活应该有另外一种样子,或许我可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。

《小森林》电影截图

不过,我总是想得多,做得少,还好有老公。慢慢地,老公开始给父母”洗脑“,“怂恿”他们进行田园改造。

因为父亲本来也是爱折腾的人,加上小孩子在一旁鼓励,全家总动员打造300平花园就这样开始了。

女儿在修剪花枝

这块土地,原本是干嘛的呢?是平时老两口用来种点儿小菜自己吃吃的。

我的父母是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的一代,在我的印象中,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种地、养家畜,即使生活条件再好,也偏爱自己地里长出来的菜和自己家养的鸡。

每到有亲朋好友到家做客,最自豪的就是介绍满满一桌菜,哪些是自己种的,哪些是自家养的。我们每次回城里也会带上些。


但总归吃的不多,土地利用率也不是很高。要是都种成花,可就不一样了。老人和邻里刚开始并不能完全理解,毕竟菜能吃,花不能,最后折中的方案是,留下部分种菜。

不知道“花园”当时在爸妈心里是一个怎样的概念,也许是乡镇上的花园茶馆,也可能是农家乐…

不管如何,造花园的项目“立项”了,各有各的分工。出资人、设计师(动嘴不动手的)、执行人,每个人有自己的角色,根据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作用,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,最后是否会实现嘛,就不一定了。

最初的灵魂设计图是这样的,挺粗糙…


孩子也表达了对花园的期待,我们都一一记下:要有小木屋、昆虫屋、吊床、沙坑,最好再设计一些微缩景观…

总之各种想法,各种规划。


为了建木房子,我们收集图片,画设计图,做模型,开大家庭会议一起讨论选哪种木材,各自的优缺点。


再给起个名儿吧!一家人一直没达成一致,就先用上女儿的小名小溪:西(溪)的园。

好,正式开工啦!


建园过程中,经常会有争执,比如年轻人想要草坪,老人觉得麦冬好;老人爱菊,一种就是满园满园,年轻人觉得没有景致……

有分歧是自然的,最后总能找到平衡,用双方都认可的方式解决问题。这也是花园建设过程中的另一个收获,三代人的交流多了。


第一年我们着力打造花园骨架。


花园最先确定的基建是小鱼池,旁边有一个小鱼塘,互相照应,一边逗鱼一边钓鱼。


鱼池里的石头都是爸妈亲手从河边捡的,一袋一袋,骑着电瓶车拉回来,再一个一个摆放进去。


花园里的材料一般都来自身边,一是方便,二是省钱,自家的花园总会带着些地方的气质,像是一种“方言”。

然后设计花园小路,轮胎加碎石子的花园小路,是我们的独创。


石子也来自于附近的河。


围栏用什么材质呢?更换过两次,现在已经开始用上第三种材质了。

第一种是竹块,竹子是自家山里砍的,可惜稳固性不够;


第二种木条,是自家老木头改的,自然风很好,但高度不够;近期实在想弄高一些,也不想老人太折腾,就买了现成的荷兰网围上。


我爸对葡萄架一直心怀向往,那就搭一个吧。


第二年,开始填充空荡荡的花园了!


鱼池、小路、廊架、围栏是花园的骨架,那植物就是花园的血和肉。花园不是山野荒林,我们种花种树是为了享受园艺乐趣,是想和植物和谐相处。


因为地处乡下,周围没有园林产业,买植物不方便。花苗可以网上买或者自己育苗,但树不行,选择很小。

目前种下的是爸在附近搜罗回来的,桂花树、玉兰、腊梅、桃树、银杏等。种多肉的树桩,是父亲散步时搜罗回来,再自己凿出坑。


现在主要观察各种植物的适应情况。后期在植物搭配方面,还要加强。整个过程里,我们都是花园的设计师,每个人都参与其中,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想法,然后一起去实现。

-2-
花鸟虫草,万物生长…

回想刚工作的那几年,我们一年也不回老家几次。但自从有了花园,周末的我们常常待在老家,小孩每到周末就会说"要回老家西平"。

在老人的精心打理下,我们的花园已经成了我们“逃离”都市的世外桃源…

父亲的葡萄廊架,肉眼可见地慢慢丰满。


母亲种的蔬菜瓜果,也熟了。


老公要的草坪,时不时自己动手修剪几下。


今年春天的时候,播种的季节,我们还一起种了些向日葵种子,好久好久没发芽,然后补种好几次都失败。最终破案,是被鼹鼠或者麻雀给偷吃了。

后来父亲再种了一次,终于顺利发芽,6月开成了”大饼“。


初夏,满眼都是月季


我的月季走廊,也实现了。


精心照料一番后,一年多的时间就开得满满的。


从里面走个来回,看到花团锦簇的样子,心情立马不一样了。


月季谢后,是绣球。



花园里开得多开得好还有细叶美女樱


好多人说它是露天开花神器,



果然如此,早就泛出花篮了……


瞧瞧孩子最爱的多肉,我们还划了两小块种了一个小景,多肉是组盆的好朋友。可可爱爱的。来个造型大赏吧!
树桩上的多肉,


鞋子里的多肉,轮胎里的多肉…


孩子最爱的还有秋千…


-3-
人,才是花园的灵魂…

每次回到老家,车刚停,孩子就往花园跑。我和老公必然也是先到花园里巡视一圈,看看最近开着什么花,上回种下去的苗是否长得好,鱼池里的鱼怎么样了。


家里来客人,亲戚朋友到访,会在花园里坐一坐,逛一逛。

大家也喜欢评论或者建议一番,“要种点儿果树”,“可以种点儿海棠”,“桂花树好!”,“腊梅香得很的!”还挺热闹,大家对这个花园有期待。


冬天,鱼塘会放水抓鱼,简直是年度盛事。亲朋好友有空的会一起来观摩,乡里乡邻也会来搭个手,女儿也积极加入。


抓起来的鱼可以马上在花园里烤,也可以煮一大锅酸菜鱼,酸菜也是自己家的大泡菜坛里捞的。

鱼会卖一部分,给乡亲送一些,剩下的再做成腌鱼。


还记得我们一家三口的第一次露营就是在这座花园里。

搭帐篷的时候很兴奋,睡觉的时候又有些害怕。可惜盼望的星空没有,半夜还被雨淋醒。哈哈!


作为吃货,我们还喜欢在廊架下烤肉、火锅。


天气好的时候,再叫上些朋友,来一次烧烤派对。


我们的花园,角落里还种着一棵特别的树哦,一棵小银杏树。

这棵树是在孩子1岁时候种下的,之前还没有花园,现在已经在花园里给了它一个专门的位置。


每年孩子生日,我们就会和这棵树合影,成为了一种仪式。这棵树是给孩子小礼物,树每年在长大长高,就像现在不断成长的她。也许以后有一天,我们不在了,但树还可以一直在,那时候,树能替我们继续陪她。(树要一直好好的啊!)


在花园里过生日当然是全家的聚会。女儿会邀请她的好朋友们,我会在植物架上装上小气球,撑一把遮阳伞,弄点儿彩带,和绿植花草交相辉映。


孩子呼吸的空气都带着泥土的味道,所到之处嗅到的还有花儿的香味。
在花园里过生日,孩子笑得甜甜的,我也忙得甜甜的。

孩子现在6岁,好奇心特别大,在绘本上看到动物、植物也会想去周围找,各种昆虫啊、花啊草啊,总想着亲眼看看,亲手摸摸,还徒手抓蚯蚓…每次见她在乡下田野间放肆的跑,就感叹童年真好。


草坪有点儿样子后,我会和父母坐在花园里喝喝茶、聊聊天(玩手机?),孩子就在周围打闹。


现在,花园对我们的意义已经不再只是“花园”。如果没有花园,小孩会不会这样惦记老家?我们会不会经常回老家? 


这座花园是我们三代人的小小心愿,我们一起畅想、一起耕耘、一起成长。


花园里每一朵花的灿烂,都来自爸爸和妈妈的精心呵护!越是灿烂,越是辛劳;也如我们,越是幸福,越是牵挂。

有时候我会想,父母对花园的照顾大概寄托着对我们的想念。我也已为人母,能够理解那种心情。

花园在我们三代人之间建立起另外一种连接,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

△△△

心动了么?😄😄😄 

关于“人生换轨、生活转换”

欢迎你来小花生社区

我们一起发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


相关阅读:

点个在看,一起打造美好生活~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